“多少贵人闲至此,衣香犹带、御炉烟。”
《京都竹枝词》里的隆福寺一派兴盛。几个世纪以来,隆福寺收割了京城无数熙攘繁华与市井升平,直到城市的极速发展将它的光辉隐匿进高耸的摩天大楼,人们接过城市递上的新潮流急急赶路。只是偶尔在胡同民宅的景致切换里,瞥见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京城地标——隆福大厦。
时间磨砺的痕迹依然深深印刻,它无言伫立,接纳遗忘,也静候新生。
这一年,随着隆福文化中心的改造完成,沉寂数年的庙宇殿堂在钢筋水泥的骨架里再次苏醒,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半空续写它的篇章。
取舍·意外新生
几十年间的数度变迁早已让隆福大厦顶层殿宇恢弘不再,而这次的改造再次赋予隆福寺新的使命。历史已然写就“前世”,“今生”便不如彻底重建,于是,承接隆福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后,万橡设计舍弃了修旧如旧的方案,只保留古建框架,建筑外立面、屋顶、庭院等全部重新建造。
一方小天地,历时四年。
从京城记忆深处走来使隆福大厦不缺少荣光和故事,也不缺少遗憾。大厦顶楼承重极其有限,无法荷载一座真正的“皇家园林”,四个巨大的排烟井牢牢占据庭院主要的交通节点,像一位老者不肯丢掉的固执。
于是,轻质景观、薄水覆面、草坪花箱、寥寥松竹建构了如今简洁克制的现代庭院。而排烟井则被砖石错层包裹,傍晚灯光借通风孔流淌,如同井中月色摇荡。遗憾与新生,只一步之遥。
会意·护佑传统
隆福寺正觉殿幸存的三架藻井如今陈列在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,如今顶部高挑的角殿和45度斜梁恰好留出一个高悬于头顶的空间,等待一次现代主义手法的意象还原。
去除了繁复的水藻莲花、云纹星云,简素梁架遵循旧搭建制式旋转、上升,直至顶部,终还原了“斗八”藻井严谨而壮观的面貌。
东西厢房的平顶构造被小而规则的方形藻井覆盖,严肃里也透出质朴亲和,当代对于传统的致意,一放一收,皆是郑重相待。
古人造藻井,期盼“井中水”能使木构免于烈火,让大殿荫蔽人神,但隆福大厦仍未能免于火劫。新的改造中,所有木饰面、柱面防火等级极高,传统的浪漫想象如今能以精湛工艺和材料护佑成全,这是现代手法的奥义之一。
交融·角色演绎
对于隆福寺,照搬或颠覆都不是重建的法则。大殿传统、庭院取意,现代混凝土结构框架铮铮而立,殿内地面却沿用故宫金砖古法,特殊泥料沉淀、压制,经历数日方得一批。
殿外,灯光清晰勾勒出飞檐梁柱轮廓,照亮步道,也在置石和景观身后描绘意境。殿内,光则是代替人声的讲述者,建筑构件、曼妙天花在光影里奥妙毕现。
穿过大殿,大量留白开始在视线里铺陈,甬道以简洁理性的现代感承接身后的传统,也与当代接壤,色彩与纹理质感令现代材料也吐纳出深远韵味。
殿中,东西方当代艺术品相互交融,古老建筑纹样经阳光拓写落于其上,古今新旧的无声对话自然地展开,置身其中聆听,身心都透彻一番。
守望·老城变迁
夕阳时分,从东西红墙上开出的观景窗向外望去,老城里的青灰色民居紧密排布,金色余晖映在视线尽头高耸的CBD玻璃幕墙上,再尽数洒满老城的屋顶——这是东西观景轴上绝无仅有的好风景,新城古都仿佛在这一刻折叠在一起,形成一幕属于京城的海市蜃楼。
一座建筑久经风雨,如今风尘仆仆而来,手艺精湛的现代人为它擦拭浮尘,换上新装。我们试图打开它、重塑它,却又害怕它不合时宜,直到如今,它岿然重现,风采更甚从前。置身其中,方知不是我们守望它,而是它在守望我们。
它以自己的方式计算时间和文明的变迁,也以自己的方式和这座城市血脉相连。